洞察
不同的微观结构对应不同的力学性能,柱状晶具有良好的定向生长特性,可使材料在特定方向上具有较高的强度和韧性;等轴晶则具有各向同性的特点,能够使材料在各个方向上具有均匀的性能。通过控制微观结构,可以根据实际应用需求,定制出在特定方向上具有高强度和韧性,同时又在其他方向上保持良好均匀性的材料,从而显著提升产品的整体力学性能。”
在航空航天领域备受关注的增材制造(AM)高强度铝合金,因高循环疲劳性能不足长期制约其工程应用。北京科技大学曲选辉教授、张百成教授研究团队近期取得突破性进展——通过创新性微观结构设计策略,成功将激光粉末床熔合(LPBF)Al-Mn-Mg-Sc-Zr合金的疲劳强度推升至230MPa(107次循环),创下该领域国际最高纪录,其抗拉强度与塑性的综合表现更超越传统锻造工艺。这项发表于国际顶刊的研究,为高性能金属增材制造开辟了全新路径。
传统LPBF工艺制造的铝合金普遍呈现单一柱状晶结构,在循环载荷下易因位错堆积引发早期失效。北京科技大学曲选辉教授研究团队(博士生孙金娥(第一作者),张百成教授(通讯作者),北京科技大学为第一通讯单位)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Upadrasta Ramamurty教授,美国加州大学Punit Kumar教授(通讯作者)合作,突破性提出”动态热场调控”策略,通过精准调控激光扫描速度(450-1450 mm/s)与基板温度(25-200℃),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同一合金体系内柱状晶、等轴晶及”柱状-等轴双晶形”三种微观结构的可控制备,将增材制造从”结构成形”推进到”性能定制”的新维度。
(1) 工艺调控与多晶形态晶粒设计
研究团队通过调整LPBF工艺参数(如扫描速度、基板温度),成功制备了具有柱状晶、等轴晶及双晶形(双峰)微观结构的Al-Mn-Mg-Sc-Zr合金。其中,双晶结构通过柱状晶与等轴晶的协同分布,实现了230 MPa的疲劳强度(107次循环),较传统LPBF铝合金提升30%以上,创下该领域目前报道的最高值。
(a)TV1、(b) TV2和(c) TV3样品EBSD图;(d-f)极图,分别对应于(a-c);(g,h)CG和EG的体积分数和晶界偏向角
(a)LPBF制备的TV1、TV2和TV3样品的循环疲劳 S-N曲线,(b)与AM和常规制造工艺制备的其他铝合金相比,LPBF Al-Mn-Mg-Sc-Zr合金的最大应力与失效循环次数,(c)采用AM和常规制造工艺制备的LPBF Al-Mn-Mg-Sc-Zr合金和其他铝合金的疲劳强度与抗拉强度
(2) 双晶结构的协同变形机制
双晶形微观结构在循环载荷下表现出独特的变形协同效应:柱状和等轴晶粒交替分布应变,持续延长应变硬化。这种协同作用不仅提升了HCF性能,还使LCF寿命显著延长。
(a)LPBF TV1、TV2、TV3显微结构的工作硬化速率曲线;(b)为(a)中红色框对应的放大图
(3)等轴晶的局限性及优化方向
研究发现,完全等轴化结构虽能限制位错往复运动,但晶界处微裂纹的过早形成限制了疲劳强度的进一步提升。这一发现为未来通过晶界工程(如引入纳米析出相或梯度结构)优化疲劳性能提供了理论依据。
(4)强度与塑性的双重优势
力学性能:该合金抗拉强度达475±5–516±6MPa,延伸率约11%,优于传统高强度轧制/ECAP铝合金及同类增材制造Al-Mg-Sc-Zr合金。
疲劳性能:双晶结构的疲劳强度与完全等轴结构相当,但其LCF抗性更优,展现了多模态微观结构在复杂载荷环境下的应用潜力。
该成果相较于传统工艺:
1.疲劳寿命提升2个数量级,可满足航空发动机叶片等关键件107次循环要求
2.制造成本降低30%(省去后续热处理工序)
3.材料利用率达98%,契合航空航天轻量化与可持续发展需求
工业应用前景:
该成果不仅为航空航天领域的高可靠性部件(如发动机支架、舱体结构)提供了材料设计范式,还可推广至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等需兼顾轻量化与耐久性的场景。此外,团队提出的工艺参数优化方案(如扫描策略调整)与现有工业设备兼容,具备快速产业化潜力。
此项研究标志着金属增材制造从“成形控制”迈向“性能定制”的新阶段,为高性能铝合金的疲劳性能优化开辟了创新路径。相关成果已引起国际同行高度关注。
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现任先进粉末冶金材料与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材料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曾留学加拿大UBC(1986-1988年),曾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2004-2014年)、新材料技术研究院院长(2008-2020年)。主要学术兼职:中国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中国金属学会常务理事兼粉末冶金分会主任委员,《粉末冶金技术》主编,《粉末冶金工业》副主编, Powder Metall , Acta Metall Sinica, Rare Metals, Metals 等10余杂志编委。2023年当选国际先进材料学会会士(IAAM Fellow)。
主要从事增材制造技术的研究工作,主持过国家自然基金,国家省部级等项目;以第一/通讯作者在Acta Mater.、Scripta Mater.、Metall. Mater. Trans. A/B等行业领域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引用4000余次,H因子29,3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0余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作邀请报告10余次;连续梯度增材制造技术制造系统发明人,该增材制造系统于2019年获得金属加工行业荣格技术创新奖;2024年第49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2024年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二等奖;2023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发明)二等奖;担任SCI期刊Materials Today Communications编委,Metal编委,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IJMMM)青年编委,《粉末冶金技术》编委;现任中国金属学会粉末冶金分会副秘书长,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骨干成员。
Jin’e Sun, Punit Kumar, Pei Wang, Upadrasta Ramamurty, Xuanhui Qu, Baicheng Zhang, Effect of columnar-to-equiaxed microstructural transition on the fatigue performance of a laser powder bed fused high-strength Al alloy, J. Mater. Sci. Technol. 227 (2025) 276-288.
来源
材料科学和技术 l
突破增材制造铝合金疲劳性能瓶颈!北京科技大学曲选辉教授、张百成教授研究团队首创”双晶协同”策略登顶行业新高
l 谷专栏 l
欢迎高校及科研机构、企业科学家加入谷专栏,与业界分享对推动增材制造发展起关键作用的共性基础科研与应用成果,欢迎扫描下方图片二维码提交您的信息。
白皮书下载 l 加入
QQ群:106477771
网站投稿 l 发送至2509957133@qq.com
欢迎转载 l 转载请注明来源